本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 邮编:430079
电话及传真:027-67868404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社科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鄂ICP备12007338号
发布:2012-11-21 11:37更新:洪山 点击数:
日前,我校文学院李遇春教授学术著作《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引起学界关注并受到好评。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刊发评论,赞其“通过对创作者心灵和文化世界的探寻,探测西部文学的精神脉搏”。
11月20日,人民日报文艺版刊发著名文学评论家贺仲明的评论,题为《把握西部文学精神脉搏——读李遇春〈西部作家精神档案〉》。文章论述了李遇春这部论著的学术成就、意义和价值。文章说, 该著论述了作家主体与文化客体密切关联的方式,既充分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又注意探测作家背后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具体说,该著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作家论述:一是作家创作心理,二是作家精神和文化传统,三是作品艺术特征。文章评价说, 《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对西部作家的个案分析,许多地方鞭辟入里,屡有新见。比如它对《白鹿原》的分析,避开人们所惯用的革命历史书写变异角度,从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确实打开了一种新思路;再如它对李锐的分析,从“生命的历史困境与人的寓言”这样的历史文化角度来考量,将作品人物的生存与背后的历史文化相勾连,既揭示了人物形象存在的深层底蕴,又折射了作家复杂的主体精神,是颇具深度的作家作品研究。
11月14日,湖北日报文艺版刊发了题为《从阐释到实证的文学批评》的评论。文章认为,华中师范大学李遇春教授的《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版)是一部以文化心理和艺术取向为视角透析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精神世界乃至中国当代文化历程与现状的专著。作者打破主观阐释的藩篱,而采取史证、心证和形证相结合的新实证批评方法,对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红柯、李锐等几位西部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其全新的实证与深透的阐释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丰富复杂且不断演变承续的精神世界,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更具有实证功夫、思辨精神和自觉意识的新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进行论证,心理实证是李著走向批评自觉的突破口,思辨精神是李著走向批评自觉的重要特质,文化使命是李著走向批评自觉的内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