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谢贵安教授做客我校图书馆风雅斋,作了一场题为“中华经典导读之圣人箴言--《论语》”的精彩讲座。讲座中他用《论语》解读“爱在华师”,称这是是着眼于爱岗敬业的仁者大爱,是“师范”之尺度,教师之职责。
谢贵安讲到在20到21世纪《论语》经历了风云跌宕的命运变化。在20世纪10年代,五四运动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孔子以及孔子思想的主要承载体《论语》受到了抨击。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上层,除了激进的文化人之外,还有一批人反其道而行,在“打倒孔家店”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开始注重保存国粹,保护华传统文化。
谢贵安指出,从“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与“保护国粹”的两种声音,到“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深入灵魂,从80年代“文化热”到21世纪“国学热”,孔子思想在现当代的传承总是处于矛与盾共生共存、冲击与复兴并行不悖的境遇,但《论语》是不朽的。
对于《论语》与儒家思想和中华文明特色的关系,谢贵安认为,《论语》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可以用元典和轴心时代这两种概念来观照,同时也体现在对国性民德、中国文化生态和中华文明特征形成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并不属于产生较早的“五经”之一,及至后来,才收入“十三经”和“四书”之中。《论语》是针对“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的社会实际提出来的,但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际却“没有市场,属于非主流”。当秦朝选择法家思想以致二世而亡,汉初采用“无为而治”却面临匈奴压境时,汉武帝才“独尊儒术”。谢贵安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政策上的选择,而是与国性民德、中国文化生态和中华文明特征相关,他说,“法家思想太刚硬,无弹性,而选择黄老思想又矫枉过正,只有儒家的中庸状态才符合我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北温带地理文化环境”。
谢贵安将《论语》置于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生成与转型过程中来观照,称《论语》并非从书斋里推敲而定,乃是在实践中记述以成,属于“只言片语,一鳞半爪”的语录体着作,其内容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谢贵安看来,《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他说,网上流传的“爱在华师,玩在武大”就是《论语》中教育、学习思想的体现,“爱在华师”是着眼于爱岗敬业的仁者大爱,是“师范”的尺度,教师的职责所在,而“玩在武大”就是“玩学术”,此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