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9日,中宣部、文化部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是中宣部、文化部、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研究项目初期成果的一次展示。中宣部文艺局孟祥林副局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傅燕梅助理巡视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刘晓东处长、华中师范大学丁烈云书记,黄永林、杨宗凯副校长及湖北省宣传文化部门的专家领导,与课题组的师生40余人一起热烈讨论。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的前期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课题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修改意见。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人数众多,专家估计有1.2至1.6亿,占我国农村人口的15%到20%,他们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对这我农村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农民工的工资清欠、子女上学、文化权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农民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农民工的社会保护保障,如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及子女受教育权两大问题上,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关注较少,更缺乏一些大型的调查研究成果。广大农民工阶层对文化的渴望一直不为社会所注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中宣部、文化部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国家文化建设体系中,组织了这次全国范围内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大规模调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受中宣部和国家文化部的委托,由校领导亲自挂帅主持,以学校文化产业研究所为主体,联合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政治学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城市社区文化研究中心等院所,抽调校内一批年轻的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一个40人的联合课题组。这些分别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的骨干老师和学生各尽所长,分别从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学的不同专业角度,组成了一个知识结构互补的强大课题组。
在中宣部文艺局和文化部市场司的具体组织下,课题组共完成了3次大型调研。前后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傅才武博士、梅德平博士、吴理财博士和陈伟东博士带队,在2005年9月初至10月底,历时58天,分赴福州、深圳、太原、驻马店,南京、杭州、郑州,合肥、阜阳和成都,深入建筑工地、厂矿车间、社区、棚户、车站码头和农民工市场等地,就农民工生存状态和文化生活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收回有效问卷6268份,本次实地调查覆盖了建筑业、娱乐业、酒店业、工矿企业等多个农民工集中的行业。调查组深入湖北省松滋市(属荆州市管辖)、郧县(属十堰市管辖)就农村中小学就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与农村中小学校的老师、县乡村干部和有关政府部门领导进行了20次访谈、座谈。调查组还深入武汉市5个不同类型社区就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与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社区外来人口协管员及社区农民工代表进行了10次座谈。这次调研区域共涉及7个省份、10个地级市、25个区、县(市),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如深圳、福州、杭州、南京)、中部欠发达地区(如合肥、阜阳、太原、驻马店、郑州)、西部开发地区(如成都及其所辖都江堰市、郫县)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共计完成农民工问卷6337份,农民工子女问卷426份,城市社区问卷1401份,政府部门问卷16份。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原始数据、资料,为本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但调研地区广、规模大、内容全、人员多,而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阶层兼而有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课题组为了保证调查研究质量,实行了多种质量保证措施,如,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数据,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湖北省文化厅)对文化系统进行调查,通过政府(郧县)进行横断面的解剖,将政府调查结果与实地考察结果相比较;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数据,实行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专家座谈相结合;全国布点以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问卷复查校正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和结论的科学性,采用SSP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录入和分析数据138.3万个;通过内部交流讨论,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合理性。
在大量的基础数据的统计上,课题组形成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课题的最初成果,包括《作为一个阶层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问题与对策——当前我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总报告和14个不同地区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的分报告。本课题成果是全国第一份关于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不仅全面反映了当代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基本现状,而且就政府如何改善农民工阶层的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对策研究。它的面世,对丰富我国和谐社会理论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