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结果分析

发布:2013-04-18 11:49更新: 点击数:

近日,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正式揭晓,我校喜获丰收,共立项课题19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1项,青年项目7项),获资助经费150万元,创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和立项经费数历史新高。今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居第10位;在部属师范类高校中居第1位;在湖北省高校中居第2位,继续保持了近年来良好的上升势头,并为我校“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开了个好头。分析今年的立项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申报数与立项数同比增长显著。
今年我校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138项,立项19项,较2005年申报数增长了66.3%,立项数增长了26.7%(2005年共申报83项,15项获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申报5项,立项率20%),一般项目11项(申报92项,资助率12%);青年项目7项(申报41项,资助率17.1%)。申报数排前五名的院系分别是:文学院(20项)、政法学院(17项)、历史文化学院(14项)、政治学研究院(14项)、外语学院(10项)。立项数排前五名的院系分别:文学院(3项)、外国语学院(3项)、政治学研究院(2项)、政法学院(2项)、信管系(2项)。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1、外国语学院在申报数和立项数方面增长尤为显著。
2、理科院系计科系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课题。
二、优势学科立项颇丰,应用学科有待加强。
从2006年我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科分布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我校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现状。在全国社科基金所列22个学科中,今年我校中标项目分布在10个学科(语言学4项,中国历史3项,政治学2项,中国文学2项,社会学2项,图书情报学2项,体育学、外国文学、马列科社、哲学各1项)。语言学、中国历史、政治学、中国文学、马列·科社五个学科立项12项,占我校立项总数的63.2%,这些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社会学、图书情报学、体育学、外国文学四个学科立项6项,占我校立项总数的31.6%,这些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的新兴成长学科;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应用型学科本年度没有立项,其(尤其是法学、应用经济)研究能力还有待加强。
特别要指出的是:哲学学科获得了一个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实现了我校近五年以来的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三、中青年教师成为承担国家级项目中坚力量
我校今年批准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42.2岁,年龄最大的62岁,最年轻的只有34岁,年龄在30岁至35岁之间的有位2位,占总数的10.5%;36岁至45岁之间的有13位,占总数的68.4%;46岁至55岁之间的有3位,占总数的15.8%;56岁以上的有1位,占总数的5.3%。从此项数据来看,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已成为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主体,特别是35岁到45岁是科研的主力军,正日益承担起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重任。
特别要指出的是:梅萍、马红宇两位青年教师在2005年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后,今年又连续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几点启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对提升我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多出精品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绝不放松。
1、继续强化参与意识,提高申报数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国家资助的高水平社科研究项目,越来越为各高校所重视,其申报竞争往往直接反映了高校间社科研究实力的竞争。这其中既有申报质量的竞争,又有申报数量的竞争。十五期间,我校的年申报数维持在80项左右,立项数在13项左右,立项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申报质量还是比较高,但是申报数量总在一个低位徘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校立项数的上升。所以当今年我校申报量突破到138项,立项数就达到19项的历史新高。为此,在今后的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要继续强化广大老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鼓励他们积极申报,继续保持必要的高申报数量,提高我校的申报竞争能力。
2、精心组织、专家把关,提高申报质量 。
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近期内不会大幅增长,因此我校在保持一定的申报数量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主要着力点放到提高申报质量上来。针对全国强手如林的状况,我们要改变过去个人单打独斗进行项目申报的状况,靠有组织的申报提高申报竞争能力。在加强申报服务工作的同时,一方面强化院系对申报工作的组织,既要求院系进行广泛动员、组织学科专家辅导申报和反复论证选题,有条件的院系还应该组织精兵强将对重点课题进行突破;另一方面强化专家把关,把有实际课题承担经验、实际课题评审经验的专家吸纳到申报组织工作中来,提高申报组织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提高我校老师课题申报质量。

3、加强校内扶持,重视项目“培育”。我校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对象中,有5位老师受过“丹桂”基金的资助。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来看,学校“丹桂”基金资助效果非常好,所以我校应当继续加强“丹桂”基金资助力度,强化基金的项目扶持功能,进一步做好项目“培育”工作。我校应通过“培育”增加科研储备,从而保证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校基金资助中鼓励中青年教师瞄准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工作,支持他们立足学科前沿,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并在学术上有创新的研究探索。












上一篇:2005年发表CSSCI论文情况

下一篇:“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