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 邮编:430079
电话及传真:027-67868404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社科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鄂ICP备12007338号
发布:2013-06-26 11:55更新:郑子文 点击数:
6月26日下午,湖北省人大副主任、我校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作了题为“从文化说到大学文化和校庆具象化”的精彩讲座。周洪宇强调从细节处办好校庆,通过给不同教学楼“冠名”,诸如韦卓民楼、光未然楼等,提供了校庆具象化思路。讲座由副校长黄晓玫主持。
“做好校庆工作,就要对学校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对学校文化的概念不清晰,校庆、校史工作就会犯错误。”周洪宇首先从文化的界定出发谈大学文化,文化作为人的活动及其方式和产品,不同于以往被称作“物质、精神财富总和”的积极概念,它既有正面、又有负面和中性的意义,并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更全面的内容。而大学文化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载体和产物,在校庆之际展示我校精气神也就必须了解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不仅是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各类建筑物与各种教学、生活设施上,也凸显在学校制度、机制上,展示在每个师生彰显的大学精神、历史传统、校训校风中。在周洪宇看来,大学文化虽然可在外观上把握,但更多要从细节入手,使之具象化。大学文化具象化,也就是再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精神;再现历史、活化细节,这也就是校庆所要发掘的。
“很可惜现在学校很多人或许迫于现实生活压力,对学校的历史、传统了解太少,花时间太少。”周洪宇对校庆具象化的现状感到担忧,“110周年校庆是校园文化和校庆具象化的最佳时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随后他具体借校建筑命名、组织活动问题,以及设院建馆、立碑挂匾、刻石塑像等方式对校庆具象化的途径、方式作出列举、解释。在涉及我校诸多建筑命名时,他肯定了我校对教学楼建筑进行命名、编号的做法,同时他又谈到自己对一些建筑命名的建议。在学校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大家,将其名字命名一座建筑,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具象,能尊重历史、敬重前贤、教育来者。
周洪宇举例说,可以把2号楼命名为“包鹭宾楼”,纪念原华中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文学经学家包鹭宾;可以把4号楼命名为“何伟楼”,缅怀原华中大学学生、原教育部长何伟;音乐学院楼则可命名为“光未然楼”,还有5号楼、6号楼、10号楼等也可以“冠名”。
对于学校无名无编号的建筑之一研究生院,周洪宇提出命名为“韦卓民楼”。韦卓民老校长在学术研究上、在办教学引师资上都曾世界闻名,当时靠自己每每到外国募捐以发教师工资的行为至今传颂。他认为,有些教学楼多院系共用,“只有‘白牌子、铜板子’,没有任何文化含量”。
黄晓玫总结说,从文化角度、以具象化的观点看来,校庆并不只是一个系列活动,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要把代表学校的人和事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校庆不只有庆祝,也是对历史底蕴和传统的弘扬。作为华师人自豪的校园文化,周洪宇具象化的建议拓展了如何展现校园精神内涵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