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 邮编:430079
电话及传真:027-67868404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社科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鄂ICP备12007338号
发布:2016-10-15 18:06更新: 点击数:
10月14日晚,第115期“华大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做客我校,主讲历史知识、史学修养与国民素质。
开讲前,瞿林东教授首先批判了当前部分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的庸俗化、娱乐化倾向。他认为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荒唐而又可悲,既反映作者匮乏的史学知识,更不符合历史的主流。长此以往,会使人丧失对历史的敬畏,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个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他用谈心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对于史学研究的思考。谈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他从“上下五千年”的定义考证出发,围绕民族关系,细梳各个阶段历史脉路。他提到,各个阶段虽有差异,但从长远历史视角出发,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都越来越密切。
瞿林东教授强调,历史与史学并不等同。历史是曾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史学则是一门知识、思维。他指出,中国史学的特点在于连续性、丰富性及表现形式多样性,其中史学的连续性与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中断有很大的关系。
谈史学修养,他援引《易·大畜》象传中的“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提出读史之人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哪些人物受到史学家青睐,又有何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是我们需要时常问自己的”。而史学家更要学会遵守修史道德,积累历史知识,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从而能灵活掌握各种历史语言,历史题材。
瞿林东表示,对于国民而言,认识历史中的中国,读懂现实的中国,有助于我们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过去的光荣是建立信心的基础”,他相信,在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中,国民逐渐会培养起对未来的憧憬,对建设未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瞿林东,安徽肥东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等30余部专著,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等论文、评论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