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发布:2021-05-20 23:08更新: 点击数:

5月18日上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彭南生教授、《近代史学刊》主编马敏教授、《中国农村研究》主编徐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范军教授、《教育与经济》主编范先佐教授以及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教育学院岳伟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会议由社科处刘中兴副处长主持,刘中兴副处长指出,在《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人员回信精神对我校各文科期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期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这两个事件对处于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我校,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习总书记对《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肯定了该刊70年来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回信还深刻阐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意义,也为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马敏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首先体现了习总书记对高品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高度重视,学术的发展离不开高品质学术期刊,因此办好高品质期刊对于繁荣学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习总书记的回信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第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做好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徐勇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以及“5•17”讲话精神,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总体规划,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首先是“源”,“源”就是理论的来源,任何理论都要有源头的活水,中国理论的源头活水应该来自于中华文明、中国道路,这些因素要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底色,要成为理论的源泉。第二个字是“转”,就是把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转化为中国理论,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实践先行,理论准备不足,造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界,中国人挨骂却无法反驳的困境还没有解决,这就要把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理论。第三个字就是“路”,就是要加强对原创性理论的驾驭能力,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知识生产线,可以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知识产品,基于理论建构的先占原则,西方处在理论的源头和上游地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独立发展就要构建自身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争取早日站在理论源头和上游地位。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我校文科期刊如何做大做强,十四五规划如何落地,2035规划如何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如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彭南生副校长发表了总结讲话,彭校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精神以及“5•17”讲话精神,就人文社会科学怎么建立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等重要问题做了明确指示。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首先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第二,要以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为中心,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要理论创新,就一定得树立自身的规范,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相互包容,平等协作。第三,要紧贴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中去发掘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宝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