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房地产,全身心促学科发展;坚守桂子山,全方位育专业英才。宏儒硕学依旧低调行事,脚踩运动鞋,身背双肩包,这是每次在校园里遇见他时的模样,他就是我校第八届“桂苑名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邓宏乾教授。
1985年,我校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房地产专业,早期师资力量紧缺,机缘巧合下邓宏乾投身房地产教育事业,至今已30余载。他在任学院7年副院长、11年院长的工作实践中,致力于推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他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获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20多份咨询报告被国家、省市政府所采纳,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作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邓宏乾始终乐于回归育人本心,在教育一线为学生们传道解惑,近四年为本研学子打造4门专业课程,他的课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的发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学生一致好评。
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是邓宏乾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他指导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房地产策划大赛一等奖在内的10余项奖项,曾先后获评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中国房地产协同育人贡献人物”“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初心不改育桃李,与时偕行培英才。“带领团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教育与育
人实现与时俱进。”邓宏乾对于教学的改革探索一直在路上。
她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整20年,勇于创新、敢于变革,让思政课堂有魂有魄、有血有肉;她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走进新时代大学生的中间,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护航者;她坚信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她就是第八届“桂苑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李芳教授。
“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让课程真正产生育人实效”是李芳不断思考的问题。2017年,她成为马克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四年间,在党委统一领导和学院党政齐抓共管下,李芳探索开展了“思政+专业”分众式教学改革,打造了“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学马列读原著”“名师讲思政课”“思政名师面对面”等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教学品牌。相关教学改革创新举措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吸引了众多院校前来考察学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李芳扎根老师、依靠老师,真心关爱老师。老师们申报思政课项目,李芳帮助定选题、查资料,反复修改;老师参加教学展示和竞赛,李芳帮助组建团队,每场必到,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四年间,在李芳组织和指导下,学院4名教师在教育部教学展示中获得教学标兵等荣誉;3名教师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在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中荣获一等奖,1名教师荣获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学院四门本科生思政课全部荣获教学创新奖,一门课程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课程获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获评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1年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
李芳还致力于走进学生中间,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除了上课开会,她一般都在办公室,方便学生找到她。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类比赛时,她都全力支持、亲自指导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分管全校的思政课教学和马院的专业课教学期间,学生参加教育部思政课系列活动获得一等奖、最具理论深度奖等多项奖项;学院本科生连续三年获得“华文杯”全国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政治组)特等奖、一等奖多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国赛三等奖,创学院历史最好记录。
毕业生发来问候短信时,是李芳心里最高兴的时刻,“如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服务好师生,那么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就会完全不一样。二十年的思政课教学生涯,我和同学们一起成长!”
作为电子通信领域的专家,他治学严谨,专业造诣深厚。作为一名教师,他潜心教学,循循善诱,把精深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为了方便与学生沟通,他坚持担任本科年级的班主任,一干就是8年。他就是我校第八届“桂苑名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守印教授。
刘守印格外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擅长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跟学生们一起在实验室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调试电路、开发软件。在他的指导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先后获得互联网+、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多个竞赛奖励;2006年至2017年,刘守印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8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刘守印作为负责人先后完成《通信原理》课程的校级主干课、精品课建设,着力打造示范课程。在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期间,他负责学院各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范生的教育与培育等多方面工作,学院连续5年被评为校师范生训测工作先进单位,物理学专业2019年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尽管日常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但不管多忙,刘守印依然会抽出时间跟学生交流。从参加学院“教授面对面”活动到开设新生研讨课再到去教学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从学业上的选择到生活中的困惑,刘守印都会耐心倾听,为同学们答疑解惑。2011年至2013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计划”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2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湖北省第三届“楚天园丁奖”;2020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标兵荣誉称号。
深耕教坛三十载,春风化雨育桃李。刘守印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潜心育人,孜孜不倦,他用认真负责托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梦想。
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他坚守三尺讲坛30载,桃李满天下。从物理学“跨界”到教育技术学,他潜心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从普通教师到“双肩挑”干部,他兢兢业业、勇于担当,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他就是我校第八届“桂苑名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兼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刘清堂教授。
刘清堂始终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作为教学理念,注重言传身教,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他寓思政教育于教学实践,学部多名学生荣获“校长奖”等荣誉称号,指导的10多名学生的学位论文获评省、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多名毕业博士获得“楚天学子”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学术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任务,积极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课程被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先后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刘清堂聚焦“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领域开展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任务,2015年以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的《教育信息处理》成为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作为学院、学部相关负责人,他切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
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学子在“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佳绩。
数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和教育强国伟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刘清堂一直在辛勤地耕耘。
自1994年留校任教以来,她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主讲教师、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专家组成员,担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外国文学(1)”负责人,她致力于探索教学改革,坚持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潜心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历届学生的喜爱。她就是第八届“桂苑名师”、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苏晖教授。
苏晖倡导研究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大学生领航国际论坛”“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大会”“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等国际论坛,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经她指导,学院20多名本科生获得了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获得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立项。
苏晖的课堂教学设计独特,教学方法多样,通过问题牵引式教学、专题教学、作品细读式教学、研讨或辩论式教学以及科研实践式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小组合作、表演展示、互评互学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作为学生的良师
益友,苏晖关心爱护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不仅悉心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多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还热心推荐学生赴名校深造,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三尺讲台品人生。在28年的从教生涯中,苏晖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带领学生领略外国文学之精华,领悟为学为人之真谛,是学生们心目中的优秀园丁。
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作为学院教学副院长,他促进学科发展、夯实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教师,他潜心教学、热爱学生,创新课堂形式提高教学育人质量。他就是我校第八届“桂苑名师”、化学学院教授原弘。
原弘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他积极联系本科生党支部开展师生支部联合党日活动,多次参加“石榴有约”师生面对面活动,发挥党建辐射效应,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本领,用实际行动投身报国行。
他注重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勇于改革创新,拓展《物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将看似杂乱无序的知识建立关联,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获得学生一致好评。他主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格局,推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致力打造“互联网+金课”。他所负责的物理化学课程组获得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入选学校“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项目。
自2016年担任班主任以来,原弘在班内指导开展教学模拟活动获批省级班主任工作精品项目。该项目增进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在他的指导下,1601班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多名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
原弘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多次主持召开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讨会,全面听取学院师生建议,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实习实践一线、学生寝室一线、实验室一线,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院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春风化雨育桃李,立德树人谱新篇。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原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的担当。
他
三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理专业人才。他还先后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第八届“桂苑名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龚胜生教授。
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教书人。他认为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因而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他主讲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基础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和优秀主干课,他主讲的《环境与健康》核心通识课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他的教研成果有2项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教材被国内许多高校使用。他还是“地理科学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地理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负责人。经他指导的毕业学生中,有5人获得省优学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省优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省优博士学位论文。
他是一个传播正能量的教书人,认为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怎样的人。他的《历史地理学》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他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注重人地和谐的生态道德教育和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思政案例被《光明日报》报道。
他是一个有使命情怀的教书人。他认为教育是学以致用的法宝,因而注重学生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培养。他创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利用民进湖北省委会、湖北省政协常委会、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会等参政议政平台,带领研究生围绕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的咨询报告4次获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提交的“两会”提案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彰显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她徜徉学海,醉心情报学领域研究,以砥志研思之姿破浪乘风;她启行明智,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春风化雨之态授业解惑。从教30余载,她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教书育人为先。她就是我校第八届“桂苑名师”、信息管理学院熊回香教授。
潜心以教学,做课堂中言传身教的“启明星”。熊回香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萃取本学科前沿成果融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获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优秀工作一等奖、“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学高以为师,做科研路上跬步不休的“躬耕者”。在潜心教学之余,熊回香不忘科研初心,结合教学实践,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本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身正以为范,做学生力学笃行的“领航人”。熊回香铭记“善之本,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师”,致力于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作为2020年度学校“科创园丁”和学院“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她因材施教,不辞辛劳,耐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她时常与学生促膝谈心,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树立长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她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6项,校优秀毕业生、校科创积极分子等各种奖励40余项。
三十年如一日,熊回香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和情怀,肩负责任与担当,心怀大爱,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不断探索。